读书 | 《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本书有很大的名气,相信不少人也听说过。我大概从去年12月开始看,断断续续的看了大概三个月后才看完。因为是午休的时间看的,刚开始看总是忍不住瞌睡,可是看到后面觉得还蛮有意思。这本书也对我曾经有的疑惑提供了一个让我认为信服的解释。

先从引子开始吧,作者在新几内亚研究鸟类时同当地的土著领袖进行了一些交流。过程中,领袖耶利问作者,为什么是欧洲人完成了对我们或其他地区的征服,而不是反过来,这个疑惑我想你可能也产生过。而作者花了25年的时间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著成本书。

这个问题的直观表象是为什么从相似的起点(约13000年前,上一次小冰期结束),发展至公元1500年(发现美洲大陆的大致时间),各个地区的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异。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高度复杂的社会,出现了文字和国家,而有些地区仍然停留在石器时代。

这个问题用另一种方式表述大概是

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发展速度有这么大的差异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需要思考为什么人类文明会从石器时代发展至现在的工业时代,什么是隐藏在这背后的推力?

文明的发展最直观的改变是什么,提高生产力。

那么什么会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呢?

利用工具与合作。

利用工具包括制作各种器械用于打猎,或者驯服动物作为人能力的延申。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合作可能会使我们互利共赢。

为什么人类会从狩猎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这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耕文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狩猎文明因长期居无定所,从而导致

  1. 只能随身携带较少的物品,缺少发展更复杂工具的必要
  2. 人口的自然出生率更低,在前一个孩子能够跟上迁移的进度前,女性一般不会生第二个孩子。而农业文明则不存在这种生育间隔。
  3. 狩猎文明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更弱,缺少资源储备。而农耕文明则相对有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因为人们如果不能把粮食或资源放在自己能监管的范围内,那么储备资源则会毫无意义)

基于能养活更多的人,这个最主要的因素,部分地区的人类率先过渡到了农耕文明。

为什么是部分地区的人类率先过渡至农耕文明呢?

农耕文明也有期前提条件:

  1. 适宜的气候
  2. 可供驯化的植物
  3. 农耕文明产生的价值大于狩猎文明

适宜的气候这一点筛选掉了极端天气和地形

可供驯化的植物这一点,不同大陆的差异巨大,从书中给出的数据来看。

欧亚大陆可供驯化的植物最多,然后非洲,美洲,澳大利亚。

农耕文明的价值大于狩猎文明,是因为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人们发现辛苦一年还不如打猎半月收获更多,那么显然不会继续从事这项任务。也就是这个地方得竞争可能足够激烈,或者资源足够少。

最后,满足这一点的欧亚大陆的新月沃地率先发展出了农耕文明,之后中国(可能)也独立发展出了农耕文明。

因为农耕文明能够养活更多的人,那么一块地上可养活的人民是有限的,于是由于农耕文明更多的人,就开始向外扩张,并将自己的文明发展在别人的土地上。

在别人的土地上,种活植物,这需要两个地区在气候上是相似的。而欧亚大陆的东西走向提供了这样一个优势。

为什么其他地区的发展慢一些

作为对比,美洲大陆是南北走向。南北两地分别驯化的植物,由于纬度导致的气候变化,很难适用。从而向外扩张的速度变慢,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南北各有两个帝国。可是他们居然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非洲大陆也是南北走向,但困扰非洲的是中间有一道撒哈拉沙漠的天堑,阻碍了文明的交流。

澳洲大陆则因为当地的动植物在史前时期已经灭绝的差不多了,几乎没有可供驯化的动植物。

欧亚大陆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赢在了起跑线上。

植物是如何被驯化的

植物的驯化这里也有一些意思,看上去是人类无意识的自然选择中促使植物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摘抄一个书中的例子,“豌豆的种子封闭在豆荚里。野豌豆要发芽生长,就必须破荚而出。为了做到这一点,豌豆就演化出一种基因,能使豆荚突然爆裂,把豌豆弹射到地上。偶然产生突变的豌豆的豆荚不会突然爆裂。在野外,这种产生徒步的豌豆一直到死都是包裹在亲株上的豆荚理面,而只有这种能爆裂的豆荚才把他们的基因传递给后台。但与此相反的是,人类能够收获到的唯一豆荚可能就是留在植株上的哪些不爆裂的豆荚。因此,一旦人类开始把野豌豆带回家去吃,立刻就产生了对这种单基因突变的选择”

这个例子我们看到,某些突变对于植物本身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而对人类来说却是有益的。人在无意识的自然选择中,促成了这种带有这种突变基因的植物进行繁衍,并不断通过类似的筛选方式,将植物驯化了。

文字和国家是如何出现的

在发展出农耕文明后,随着资源的增多,人们记录的需求就变得更多了。

例如:某人于某时借了多少斤粮食

伴随着这样的需求逐渐累积,一个聪明人可能想出了利用象形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这件事。

但是象形文字这种记录方式,很考验记录人的绘画水平。之后,文字不断演化,发展出了字母表,而中国则发展出了汉字。

文字的发明意味着知识可以获得传承,相比口口相传的影响力,文字可以让更多人获得跨时代的智慧。

同时文字的传播,也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机构来进行推广或者巩固共识。

这可能是酋长,酋长的聚集成了部落,部落的聚集成了管辖地,管辖地的聚集发展出了国家。

为什么欧洲以少胜多征服了美洲

哥伦布于1492年在美洲大陆登陆,在当地进行了一方劫掠后。带着财宝回来禀报西班牙国王,随后国王派出航海舰队,欧洲逐渐向美洲大陆开始殖民。

但是,这里的问题是,虽然欧洲有坚船利炮(当时的火药水平可能并不高),但美洲有6500万人。人这么多,为什么征服会这么容易呢?

欧洲除了带来了坚船利炮,还来了一个无形杀手—–“病菌”

1519年,科尔斯率领600个西班牙人在墨西哥登陆,去征服几百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科尔斯到达过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又带着“仅仅”了损失2/3的队伍逃走,并一路打回海岸,这既证明了西班牙人的优秀军事才能,也说明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幼稚。但阿兹特克帝国在第一次失败后,获得了教训。当科尔斯第二次袭击来临时,他们开始了顽强的巷战。但随着第一个天花病毒携带者于1520年也到达了墨西哥,天花流行的大面积爆发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帝国近一半的人口,包括他们的皇帝。而西班牙人因为大多已在幼年时得过天花病毒,对其产生了免疫力,所以西班牙军队毫发无损。

到1618年,墨西哥由原来的2000万人口锐减至160万左右。

为什么病菌看起来像是单方向输出

这里,你可能有疑惑,为什么病菌看起来完全像是单方向输出,美洲大陆就没有传回欧洲大陆的致命病菌。

病菌从何而来?

从人和牲畜的接触中,部分病菌从动物转移到人的身上。

这里有两点比较重要,牲畜的种类或数量,人口的稠密程度。

欧亚大陆上由于有更多可供驯服的牲畜,以及更早出现更稠密的人口,病菌在演化上也获得了优势。

基于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欧洲人的征服过程如有神助。

但欧洲人也不是没有吃过亏,热带地区的疟疾,东南亚的霍乱,非洲的黄热病,这些仍然折磨着现代人的疾病同样阻碍了欧洲人的脚步。

最后,这里所写只从书中简单摘述了一些。作者在解答为什么是欧洲人完成了对其他大陆的征服这个问题时,让我认识到了地理位置和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同时,很多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的事情,背后原来也有自然这个上帝之手在书写着精妙绝伦的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